雄安新区不再复制过去的规划模式,打造“创新”样板
十九大报告提出,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。从今年4月1日党中央、国务院对社会公布设立雄安新区以来,在各类新政策、新体制机制的浇灌下,早早埋下的创新种子在雄安新区已悄然开花。目前,雄安新区建设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,在体制机制、产业发展、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
机制创新破题 内部均衡发展
如今,雄安新区的规划还未正式公布,但部分前期工作已经展开,在探索新区建设的体制机制方面,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
总的来看,雄安新区体制机制创新集中体现在其整体发展思路上,即不再复制过去常见的房地产主导的城市发展规划,新区建设不以土地财政为依托。新区管委会负责人用三句话概括了其中要义,即变土地平衡为城市平衡、变政府争利为让市民获利、变产权少数人拥有为社会共有。
在征地环节,新区不搞大规模土地出让,政府和百姓作为城市“股东”,以社会共有形式共同持有对土地资源的所有权。这其中,政府主要负责制定相关规划文件,开发商以相关文件为依据,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开发建设。在政府对农民的占地补偿方面,主要分为两部分:一部分是对农民的一次性补偿,还有一部分是折成“股份”,农民每年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分红。通过这种补偿模式,一方面将农民受益落到实处,另一方面将当地人的利益与新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。这种方式使得土地使用权不再集中于少数人手中,有利于社会整体共享发展红利。
房屋建成后,采取租售并举的方式向市场推出,公共租赁住房在其中将占据主导地位。按照初步设想,外来就业者可以租房居住,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居民的贡献进行量化,实行积分制。房屋出售时,政府有优先购买权,以略高于同期银行本息的价格回购,以此避免房屋频繁“倒手”推高房价。这样可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,同时尽可能压缩炒作空间。
土地出让收入锐减,并不意味着新区财政将捉襟见肘。新区管委会透露,未来新区将以税收收入以及土地增值收益为主体,以之覆盖当地公共财政支出。按照计划,新区未来将建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、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、协调发展示范区、开放发展先行区。随着人口的进一步集聚和产业的升级发展,雄安新区的发展潜力将被进一步挖掘,发展效益将进一步彰显,进而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。
内外联动 以创新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
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,雄安新区的建设不仅能够带动当地乃至河北省全境发展,在补齐三省市内部发展“梯差”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。通过逐步加强雄安新区与北京等地的联系,有助于强化京津冀的协同效应,推动三省市共同发展。
十九大报告提出,“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‘牛鼻子’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,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”。本质上看,以建设新区的方式治疗“大城市病”,在我国本身就是一次创新。而要抓住这个“牛鼻子”,雄安新区在交通建设、产业发展、城市建设等方面统筹兼顾,积极先行先试。
在最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线路图上,雄安新区已被突出标注出来,未来将建设三地交通网中的重要一环。据了解,北京与雄安将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直连直通,从公路、铁路及航空枢纽等方面密切联系。通过扩容现有交通廊道,加大线网密度,实现雄安与北京轨道交通网络的有效衔接,构建便捷通勤圈和高效交通网。通过缩短两地的通勤时间,以增强雄安新区对人口及产业吸引力。
北京引导中关村企业参与河北雄安新区建设,将科技创新园区链延伸到河北雄安新区,促进雄安新区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,培育新动能,发展高新产业。今年8月份发布的《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战略合作协议》显示,将在工作机制、创新驱动发展、交通建设等方面通力合作,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形式,合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此外,通过有效引导,北京市属金融机构纷纷在雄安新区设立分支机构,科技金融、普惠金融、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成为新“风口”,北京高端服务业向雄安新区延伸转移迈出了第一步。
与此同时,在将雄安地区打造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过程中,一方面支持部分在京行政事业单位、总部企业、金融机构、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等向河北雄安新区有序转移,提升新区公共服务水平;另一方面,不断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,鼓励引导在京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区建设,解决当地的资金及资源供给问题。
城市建设 创新驱动新区建设
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“世界眼光、国际标准、中国特色、高点定位”,雄安新区将建成国际一流、绿色、现代、智慧城市。在雄安新区于画布上从无到有的着墨中,这块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注定要被打造成我国新城建设的新蓝本。
雄安新区建设凸显智慧城市特色。金融便民服务启用“黑科技”,“刷脸”取现、机器人服务人员相继亮相雄安新区。区块链技术作为目前热门的金融科技,也是各金融机构涉足的新领域之一。“数字雄安”的积极打造,更是加大了大数据技术在实践环节的应用,既包括建立雄安公民个人数据账户系统、雄安房屋租赁大数据管理系统,又涉及搭建雄安新区区块链及数字诚信应用平台、设立“数字雄安”可视化展示中心等,以此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协同治理信用之城、普惠民生绿色之城、金融科技创新之城和安全运行示范之城。
雄安新区建设凸显绿色环保。雄安新区环绕白洋淀而建,可以说白洋淀就是雄安新区的生态底线。据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,新区规划的“蓝绿空间”比例不低于70%,目前已经着手进行水污染治理和植树造林工作。在环保部11月23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,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,新区规划将以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基础优化新区布局,以新区环境质量改善来推动整个白洋淀乃至京津冀的环境质量改善。通过坚守生态空间、系统保护修复、改善环境质量、实施绿色先导、打造智慧环保、创新体制机制六方面,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低碳环保、信息智能、宜居宜业、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新区。据悉,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已经基本完成,已进入专家论证及与新区总规全面对接阶段。
雄安是千年大计、国家大事,通过高标准的城市建设和大力度的政策支持,做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篇大文章,以创新驱动发展,以科技引领转型,打造雄安新区创新“样板”,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、不充分问题提供雄安经验。